查看原文
其他

郭华:新课标最值得一线老师关注的7个具体问题

郭华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3-18

更多教师成长精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

对学生或者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契机比方法更重要
于永正:学好语文,就一件事!
24种中小学教师板书,总有一种适合你
管建刚:青年教师如何在5年内成就自己
上公开课的10个“坑”,老师们千万别踩
程红兵:评价一节课,3个维度,9个细节
由上海六院“丁丁事件”想到的——兼谈校、家、社衔接的协同育人机制
从新手到名师的备课策略
薛法根:教学如何从模仿别人走向创新?
储朝晖:走好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的六个关键要素
“数学王子”张齐华的魅力来自哪里——名师成长系列(4)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之吴正宪老师——名师成长系列(2)


新课标最值得一线老师关注的

7个具体问题


在一场围绕新课标展开的公益直播中,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特别提到:本次修订最重要的是扎根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土壤上继续前行。我们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并且,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理念,而是要让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里。

在这场时长近两小时的分享中,郭华教授深度解读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析了一线教师究竟怎么读透课标、用好课标。

本文摘取了郭华教授回答诸多来自一线教师热议的焦点问题,供老师们学习、参考。


01

怎么确定学习任务群的评价观察点?

观察点。可能你需要知道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是什么情境,在情境里,学生需要做哪些实践活动,这个是老师要把握的,把情境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去,看关键表现,因为语文课标有一个学业质量描述,它在描述里面会给你关键表现。所以到具体的任务群,它都会有,不同的学段都会有。


02

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话,老师需要更多的整体思路,应该怎么做比较好?

这次课标本身给大家提供了结构化的思维,实际上,我们现在各科的教材也在修订,所以教材修订的时候也会给出结构化。

现在高中语文就是任务群,人教社给的都是任务群,本身就已经是结构化的了,所以给老师备课实际上已经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但即使是教材有了,课标也有了,已经给了结构化思路,实际上依然需要教研组,包括备课组,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在这个结构里哪个是最重要的。比方说我们语文会谈到类似于精读这样关键紧要处就要下大功夫。


03


在进行内容开发时,具体到底如何开发才能保证它的结构性螺旋上升?有没有推荐的,比如说内容开发的参考书目。

比方说数学中的数感,就是它核心素养巨大的一个表现,也是最重要一个表现。最初的数感从学习整数开始,知道多和少是数感,然后学复数,就从原来的绝对数变成相对数,原来5就是5,现在5可能是0,它就变成相对的了。

进一步学分数,原来是整数,现在变成分数了,那数感也会不断地发展。所以我们数感具体的知识依托是什么?可能就是从整数到分数到小数,百分数,然后从正数到负数,他不断的依托这样的东西,数感就发展起来了。

老师就是要找这种所谓的核心概念,包括有些可能是技能方面的,比方体育,非移动性技能,还有移动性技能,各种非移动性技能,从一开始到最后,要找到核心去组织内容,这就是纵向不断上升的。


04
关于跨学科学习,各个学科的设置,前后顺序还是应该保持一致。但是比如说八年级的物理学习光学的时候涉及到了相似,但是数学在九年级才学,内容顺序是不是应该要变化一下,可能会更科学一些?

我们这次实际上在课标研制过程当中就有学科之间的对接,内容的匹配,比方说数学作为工具,应该先学,然后物理。那么跨学科的部分实际上是每个学科拿出10%的课时来做跨学科主题学习,比方说假设物理有100个课时,那么10%就是10个课时。

那么这10个课时你怎么排布?所以它不是每个部分都设跨学科主题学习,而是可能会统筹。如语文,课时比较多,我分在9年里,比方说每个学期可能做一次,或者做两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或者说就一学期一次,可能综合了我这个学期的重要内容,我做一个或者说我觉得有一个点是比较重要的,我做一个跨学科的主题设计也是可以的。

所以它不是每个内容后都跨学科,那是不太可能的,就是课时也不允许,大概会一个学期做一次或者做两次,这样根据学科的课程去设计。


05
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有什么要求,是不是对老师个人来说,其实对他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了呢?

我们这次的做法是吸收、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然后更重要的是吸纳我们国内的优秀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主题学习实际上是2015年北京市的课程方案里面最先提出来,各个学科拿出10%的课时来做学科实践。他一旦实践,一定是综合的,一定会超越自己的学科,实际上北京已经在做了。

我为什么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比较稳妥积极的设计,就是说至少老师有个依托知道自己主要做什么。我是语文学科的,但是语文我一旦要去做实践,可能就会跨到历史,老师就自动的去查,有一个相关的历史的或者说道德与法治的或者地理的我能够跨进来就跨进来。

当然,我们的课标实际上也已经给出了很多建议,那么对于老师,我觉得逐步地先用课标里给你设计的主题,你可以先用着,过程当中有了心得了,然后自己去设计。

我想将来一定各地会有类似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案例,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大学科大课程的思路,就不是一个学科内的了。所以它是有挑战,但是我觉得慢慢来先用课标里的主题,慢慢再过渡到自己去设计主题。相信教材里估计也会有教材会设计这种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这种案例,所以也不会太难,当然会有挑战。


06


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未来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在新教材中,是否有必要进行跨学科主题这个校本课程设计?

有的学科就在教材里要设计了,教材修订他们已经在准备设计。那么校本课程是这样,我觉得无论是课标给的还是教材给的都是参考,实际上真正应该做的好的应该是学校自己开发的,学校自己开发当然肯定是所谓跨学科的,既可以比方说是依托某个学科我做,或者说我们几个学科一起做,我觉得从基于学科主动跨界到一个领域性的综合学科也是很好的一个过渡,将来我觉得有学校一定会这么做。


07


跨学科融合会不会弱化学科专业知识,如果做不好是不是可能就流于形式化了?

老师要做好,不能想着做不好,实际上我为什么刚才说积极稳妥,它是10%的课时,也就是说那90%是我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该完成的都完成了,只不过是拿出来10%的课时。

老师把那90%的东西也能够综合运用,然后综合运用的时候又能够主动跨界跟别人联系起来,然后回过头来再看我这90%。所以它实际上相当于是个撬动点。其他的90%的内容实际上慢慢也要在实施的时候综合化、实践化。

如果做不好,你至少不会做坏,90%是可以保证的,当然我们是说慢慢有一个过渡。所以我们实际上课程研究,课程发展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也都还在探索。所以现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比较稳妥,你不会有那么大量的影响,因为90%还是基本内容都保证了,然后这10%也不是说我就不管它了,也还是要做好认真的去做好。

学生会很喜欢跨学科学习,因为他有一个表达自己的途径,而且这样的一种表达是一个开放的、真实情境的。比方说咱们突然变了一个做法,结果就变了,而且这个结果马上可能会通过作品的方式反映出来,然后他就觉得特兴奋。

如果做一个题只是对了或者错了,你做对了那就是正好对了,做错了就错了,他没有其他。但是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它有无限可能,所以学生在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世界里,他才知道我要去创造,我要去努力,我要去争取是最好的结果,所以他就给学生的这种自信这种创造也是无限的。

我们给一个口子给学生,他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哪怕是10%,但对于学生来说他有一个舞台,有一个平台,我觉得会非常好,我觉得做得好,一定是学校一个非常好的突破点。

学生也会合作,他就一定不是孤立的自私的学习对象,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沟通,然后不仅跟同学跟老师,还跟社会上更多的人,各行各业的人,他就真的是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注:本文来自《中小学老师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